广州慈惠医院里的科室较多,就有一些科室,如果您只听名字,根本不清楚这个科室是干什么的,或者说是收治哪类病人的。康复医学科就是里面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很多人不了解康复科,主要原因是这个科室的名字害的,“康复”二字太过宽泛,又是属于马路上各种按摩店都会用到的词,让人很容易产生误解了。所以这个科室听起来就像是个只能做做针灸、做做推拿的按摩店或养生馆,然后有些人就会这样考虑:
“回家康复不好吗,干嘛要浪费钱在医院养着,太奢侈了!”
康复科的门口排队病患多数坐着轮椅或者需要家属搀扶,耳目失聪、口歪眼斜,甚至是残肢断臂。从那里经过偶尔会听到惨叫或呻吟之声,往往站在门口就让人不忍心往里看,因为不了解所以会恐惧……
这些都是对于康复科的不解和偏见,其实间接反映了人们对那些需要康复治疗的病人的不解与偏见。
但是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康复科病人,因为没有存在明显的生命危险,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连最亲近的家人都只会让病人“忍一忍”。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不了解一个科室而不能找对医生,更因为不了解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康复科不仅是这样一个针对残障人士进行康复治疗的科室,但是当你来过康复科,或者体验过康复治疗,或许你会发现自己也也需要过来找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看看。
每年有多少的病人因无法接受身体功能的残缺而产生心理疾病?
又有多少病人因为潜在的并发症不被重视而导致死亡?
又有多少病人明明有独立完成日常行动的可能,却只能躺床上,最后郁郁而终?
很多病情不是只要“死不了”就不用治了,忍耐病痛所带来的长期身心折磨,有时候比死亡更加让人难以接受。
康复科的病人病因特别杂,但有共性:因疾病丧失了某些原本正常应有的功能和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采取措施,减轻残疾带来的后果,提高或治疗其患处的功能,使患者能独立生活,早日回归社会。
康复医学在香港地区叫“复康”,在台湾地区叫“复健”,英文叫“Rehabilitation”,简单来讲,就是让病人身体的各项“功能”恢复到健康状态的学科。
往大了讲,因为截瘫不能走路,因为昏迷生活无法自理,因为中风无法行动和说话……往小的说,仅仅因为落枕导致脖子不能自如活动,亦或是颈椎酸痛让人不适……都可以算作康复科的治疗领域。
现代康复医学主要收治三大类的病患:
一类是神经类损伤的病患,如中风或脑外伤后偏瘫、外伤性截瘫、小儿脑瘫、面瘫、运动神经元性疾病,帕金森病,痴呆,神经损伤所导致的功能障碍等等;
第二类是肌肉、骨骼疾病的病患,如骨折术后,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手外伤及断肢再植术后功能障碍,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所导致的功能障碍等;
第三类是疼痛康复,如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肌筋膜炎,肌肉、肌腱、韧带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网球肘、腰腿痛等;还有就是脊椎损伤的病患。
此外,针对其他疾病的康复如冠心病,部分心理疾病(如自闭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心肺康复也逐步在开展。许多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康复科,以为康复科就是做做理疗、做做按摩,其实这个跟理疗和按摩不一样。
目前社会上最严重的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有妇产科的盆腔炎、产后尿失禁,肿瘤手术及放化疗并发症等都是可以到康复科进行治疗的,要理解的是,康复是使人体丧失或下降的功能得以恢复。
而住在这里的大部分病人虽然暂时没什么生命危险,但要面对潜在的创伤后遗症威胁,以及功能丧失、行动受限带来的不便。
如果你第一次走进康复科,可能你会觉得这里是大型的“健身房”,这个犹如“健身房”的科室针对不同功能的恢复,又可分为若干个治疗室: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语言心理治疗室、传统治疗室等。
目前康复科开展的治疗手段是比较多的,比如运动治疗,帮助运动障碍患者恢复已丧失或减弱的运动功能,并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还有物理治疗,利用声光电磁热等物理效应,起消除炎症、缓解疼痛的作用;作业治疗,对日常活动(如职业劳作、文体活动)减弱了的功能,有针对性提高其技巧,使患者能真正回归社会。
治疗室里的各种仪器具有强大的功能,有帮助恢复平衡能力的,有刺激肌肉的,有帮助恢复肌肉力量的,还有带动病人肢体运动的……这些仪器看上去特别简单,没有过多设计,却价格不菲。
走进作业治疗室,里面的各种治疗器具让人仿佛置身于幼儿园的游戏室。患者这时候就像小孩,医生就像老师,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从最最简单的拾物、放置等简单动作开始做起,一点一点地训练自身的行为能力。
将一个小球塞到一个简单的模具中,从桌上摸起一张纸牌,提起桌上的一小杯水……所有的这些训练其实都是在模仿日常生活场景,带动病人学习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技能。
语言心理治疗室的主要功能是恢复患者的言语认知能力,来这里的病人通常是因意外或中风导致语言中枢受损或者认知出现问题,这就需要在言语治疗师的带领下,通过各种训练“激活”原本的语言认知能力。
在传统治疗室里,那些能自如使用仪器,做大幅的身体运动的病人都属于恢复状况相当良好的病人,大多数病人则需要多人辅助外加器材带动才能完成一些非常简单的动作。
对那些运动能力不佳的病人,即使运动幅度增强一些,也是康复道路上的质的飞跃。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通常健康人是很难体会到病人深深的无力感,那种身体麻木,没有知觉,仿佛不是自己的、无法自如控制的感觉。在我们看来最最简单的动作,对于有功能障碍的病人来说,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才能逐渐完成。
没有知觉、不受控制的身体机能,就是通过这样不断的练习与治疗,才有重新被唤醒的可能。病人的痛苦和不便最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忽视,但在康复科里,病人不必再忍耐,觉得不舒服,那就想办法改善。
无论生什么病,都是不幸的。但能到康复科的病人,用句不恰当的话说,算是相对“幸运”的,毕竟好多人还没挺到康复科,就卡在了上一关。
康复科一直是最忙碌最热火朝天的科室,空气里充满着干劲十足的气息。不仅医生连轴转,病人也要在各个小治疗室“打卡”每日的治疗项目,陪同的家属也要协助病人辗转于各个治疗项目之间。
由于绝大多数病人无法独立行动,除需要家属辅助外,大都需要额外配置轮椅等工具,因此总能看到传统治疗室门口像个拥挤的停车场一般停满了轮椅。
康复科的病房里,住得最多的病人是中风、脊椎损伤或昏迷等原因失去正常行为能力的病人。
中国人死亡因素排名中,中风排在第一。病房里的中风病人虽然还有意识,往往还伴有手脚颤抖、偏瘫等症状,这些人往往失去了行为能力,语言沟通也不便,更惨的是还要忍受神经痛的折磨。
此外,还有一些脊椎损伤的病人,最常见也最让人心疼的后果就是截瘫。截瘫不是截肢,只是肢体失去知觉,可以看到肢体还长在身上,但就像不是自己的东西一样,无法控制。

像上面说到的这些病人,越早接受康复治疗,身体功能恢复的程度和效果会越好。想要完全恢复如初可能性不大,毕竟创伤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逆的,但可以通过治疗与训练,在诸如拐杖等仪器的帮助下,获取一部分行动能力。
尤其是对于截瘫的病人来讲,哪怕是获得一点点的自由行动能力,都会获得莫大的欣慰。别看他只迈出一小步,这却是截瘫病人的一大步。
生活不易,不是光靠患者的意念就能站起来,一定得需要结合治疗师专业治疗,通过主被动训练才能达到相对理想的效果。
当然了,康复科也有完全处于昏迷状态的病人,仿佛睡着了一般。这样昏迷的病人如果不细心照顾,轻则是褥疮、肌肉萎缩,稍有不慎很容易因为并发症受到死亡的威胁。
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病人只要没有生命危险就可以置之不理,没有得到妥善康复治疗的病人很容易在不被理解的痛苦中过早逝去。
没去到康复科之前,大家会以为病区里是充满歇斯底里和抱怨的地方,但其实当你来过这里之后,你就会发现病区里出乎意料的平静。
失去行动自由的痛苦,只有有同样遭遇的病人才能感同身受。当你身边都是跟你一样情况的人的时候,心里反而会好受一点,你的疼痛也好,不甘也好,一下子得到了理解和尊重:
“其实我也跟你一样。”
身处医院,尊重别人的痛苦,比同情别人的痛苦更有意义。同情是种居高临下,而尊重则往往伴随着理解。
康复病房内,医生的任务除了康复病人的肉体,更重要的是康复病人的内心。
人不光需要活着,还需要活得有尊严、有自主能力,康复科的目的除了让病人保持健康的状态外,最大的意义在于:
让那些丧失部分功能的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自信且有尊严的继续今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