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慢重症已成为ICU救治突出难题,此类病人长期滞留ICU,依赖器官功能支持导致卧床相关并发症(肺炎、压疮等)及预后不良,尤其是老年重症感染易进展为慢重症并与反复感染-脓毒症形成恶循环,显著增加病死率。 因此,规范化诊治慢重症及遏制多重耐药(MDR)菌感染至关重要。
7月2日,在慈惠重症论坛(第四期)“AMS抗感染规范化诊疗MDT交流会”上,华南地区感染、呼吸、重症、血液、高压氧等多学科专家齐聚,分享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的困境和突破,探讨慢重症救治关键性挑战和发展方向,展望新型抗菌药临床价值。
会议由南部战区总医院郭振辉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曾军教授共同主持。广州慈惠医院虞容豪教授、胡少婷医师,广东省中医院何健卓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余英典教授分别作专题报告,聚焦“慢重症六位一体管理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慢重症规范化诊疗病例分享”、“从最新的CHINET报告看CRO感染治疗策略与CMS国人数据研究进展解读”、“一例VV-ECMO合并严重脓毒症休克的治疗体会”。



虞容豪教授在报告中介绍,急危重症/慢重症患者转入广州慈惠重症救治与康复中心“六位一体化”平台,以重症救治为托底,慢重症管理、重症康复、意识障碍促醒、呼吸机撤离和高压氧救治六个工作团队一体化救治与康复。经过四年实践,在意识障碍促醒和呼吸机撤离形成显著特色和优势,为各大医院慢重症患者提供专业、高效的管理与康复;广受华南地区广大医生、患者的认可和欢迎。同时,结合本次论坛主题,虞容豪教授还介绍了高压氧在神经重症救治和促醒的特色治疗的基础上,对特定感染,如糖尿病足伴感染、坏死性皮肤软组织等厌氧感染和特定需氧菌感染,通过其氧化杀菌、抑制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和部分抗生素协同作用,发挥直接或间接的抗感染作用,对部分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药细菌、病毒发挥治疗作用;并缩短慢重症CRO感染患者的病程、减少住院时间、减少患者死亡风险和疾病负担。
胡少婷医师分享广州慈惠医院一例脑出血术后意识障碍、呼吸衰竭-呼吸机依赖、肺炎、MDRO(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经典案例。入科后患者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专业救治,随后给予带呼吸机入高压舱为主的多模态促醒;呼吸机脱机筛查、SBT,及SBT失败后的流程化评估、处理与康复,进而实施序贯脱机。经过一个半月的慢重症规范管理和康复,以及并发症防控,最终患者促醒、脱机和气管导管拔管成功,恢复生活自理,在此期间,患者曾三次感染并发症(CRO感染、感染与阵发性交感神经兴奋综合征、细菌感染与念珠菌感染)均得到该平台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鉴别和处理,为其促醒、脱机拔管的成功奠定基础。展现了该院在慢重症管理,尤其是带呼吸机进高压氧舱的多模态促醒和规范、专业的流程化脱机、拔管特色水平。

何健卓教授分享了自己宝贵的临床经验,他表示:抗感染药物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于病原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且在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何教授通过解读2023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阐述抗感染药物是打击敌人(病原菌)的重要武器,所以选择和使用好抗生素至关重要。反之,如果抗感染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将导致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因此,在治疗需求难获满足的情况下,临床有必要考虑将目光转向新型抗菌药物。
余英典教授分享一例重症肺炎伴脓毒症休克,病情进展迅速的疑难、危重的急重症案例。重症肺炎、重度ARDS伴脓毒症休克患者在及时抗感染、抗休克的基础上,给予体外膜肺(ECMO)、俯卧位机械通气、血液净化等器官功能支持。经予快速病原检测显示肺炎为泛耐革兰氏阴性杆菌【CRKP(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PA(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混合感染】,选择美罗培南和多粘菌素E静脉+雾化联合治疗抗感染治疗。同时,根据血流动力学选择VV-ECMO和采取抗应激降低心排、减轻肺水肿的高难度专业决策,以及在炎症指标健侧下血液吸附等抗炎治疗,经过一个月ECMO支持、近二个月的救治成功脱机拔管和脱离CRRT治疗。展现了该院在急重症救治中的专业水平。
在曾军教授的主持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丹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李亚芳教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刘秋江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刘新强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魏绪霞教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袁伟锋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丰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卓秋燕教授参加了该环节的讨论,分析了CRO感染治疗的手段与困境。
专家们对慈惠“六位一体”平台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分享,认知到慢重症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急迫性和可行性;并对该院的慢重症管理及其促醒与脱机特色,给予充分的赞许与认可。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我国CRO感染形势严峻,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启动针对CRO经验性治疗时,一方面需考虑病原体、疾病严重程度、感染源、肾病情况等因素,另一方面还需考虑患者既往微生物感染以及相关的抗生素敏感性数据、抗生素暴露、最有可能的病原体局部易感情况等。在目前临床感染治疗实践中,联合治疗和早期介入高压氧治疗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确保对患者充足的覆盖面并提高临床疗效。
在本次会议的最后,曾军教授首先充分肯定了广州慈惠医院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隔阂建立的“六位一体化”平台,通过多学科协作应对MDR感染,以及该院重症康复救治中心高压氧在改善抗菌治疗,改善敏感性,改善局部环境的疗效中起到的作用,为重症和慢重症患者提供高技术、高品质的医疗与康复服务,尤其是为急需高压氧救治的患者提供24小时急诊抢救服务给予的积极作用。曾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内容涵盖急危重症非常常见的感染、脓毒症、呼吸功能支持与治疗,分享了属域内高精尖设备和药物治疗经验,为现场医学同仁介绍了多黏菌素E甲磺酸钠雾化吸入联合静脉输注治疗肺部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他呼吁更多呼吸与重症医学同仁能积极参与、协作,合力推动岭南地区慢重症规范化管理在治疗CRO感染中进一步应用。
郭振辉教授总结道,本场会议的两个案例分享体现了慢重症管理和感染管控中的新思考。胡少婷医师分享的该院“意识障碍、并发呼吸衰竭呼吸机依赖”患者,是一例慢重症管理和康复过程中反复感染的经典案例。其救治难点在于SBT失败后的序贯处置以及感染并发症的鉴别处理,而流程化脱机以及对复杂慢重症的规范化管理能力是创造脱机机会、成功促醒的处置方案;同时,临床混合感染不容小觑,尤其是CRO混合感染患者病情重,预后差。余英典教授分享本例CRO叠加感染患者救治难点在于血流动力学精细调控(抗应激降心排)、混合耐药菌感染药物选择。临床医生在明确病原学结果后,第一时间采取联合抗菌药物,并获得了积极的治疗结局,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从本次专家演讲和案例分享上,郭教授提出几点建议:首先预防医院感染有很多措施,首先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筛选,进而降低耐药菌移位感染的发生风险;另外,MDR感染是慢重症康复的重大挑战,显著延长住院、增加负担和死亡风险。广州慈惠医院在超早期高压氧促醒与脱机方面积累经验形成特色,而并发MDR/CRO感染是决定预后的关键不确定因素。作为慢重症管理新尝试,希望加强与相关学科(如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交流合作,共同提升专业水平及CRO患者治愈率与预后。
